close

      瑪麗亞凱莉的I'll be there,我聽道一半機皮疙瘩,轉音真是美好,起雞皮疙瘩真是個奇妙的反應,他的英文名叫做goose bumps,為什麼會雞皮疙瘩呢?以下是科學人雜誌的解釋

    德國柏林的蔡振家問:
雞皮疙瘩對於動物的趨吉避凶有何演化上的意義?
昆蟲會有雞皮疙瘩嗎?

演化生物學學者王道還提供答案如下:

雞皮疙瘩源自於「皮膚豎毛肌收縮」的生理機制,而這是哺乳類憤怒、恐懼的反應模式,目的在於使體毛直立,使動物的體型看起來比實際還大,以嚇退敵人、迫使對手屈服。這大概是最古老的情緒反應,而鳥類也有類似的反應。

所有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同出一源,因此比較各種脊椎動物(如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鳥類)的憤怒、恐懼反應,可以追溯這個系統的演化根源。兩棲類、爬行類的體表沒有毛髮,有些物種則會以膨脹身體特定部位的皮膚來反應。

昆蟲不是脊椎動物,身體構造、神經系統與脊椎動物又截然不同(例如昆蟲的身體表面是外骨骼),因此沒有「皮膚豎毛肌收縮」反應。(有關雞皮疙瘩的生理機制,請參見《科學人》2003年9月號「答案是」專欄。)

---------------------------------------------------

還是沒有解決問題,繼續...

廣東深圳市的蔡凌問:
聽到高頻的聲音為什麼會起雞皮疙瘩?

長庚大學醫學系生理學科副教授陳景宗及解剖學科副教授李蕙芸回答:

關於這個問題必須分成兩部份來解釋:第一部份是耳朵如何聽到聲音,再來才是聲音如何造成雞皮疙瘩。

不管是高頻或正常頻率的聲音,若想要聽到聲音,都必須先靠外耳來收集音波。音波傳入耳道後,藉由空氣的傳導,會使中耳的鼓膜發生共振,進而導致內聽 小骨的移動,使內耳耳蝸的卵圓窗(oval window)發生振動。由於耳蝸管裡充滿了淋巴液,所以這麼一來,淋巴液便開始流動,刺激耳蝸內部的毛細胞。毛細胞為連結聽神經的聽覺受器,經由纖毛的 擺動,會引發電位反應,最後將音波訊號藉由聽覺迴路傳到大腦聽覺皮質,讓大腦辨識聲音的來源與音頻。

不過,萬一聽神經接收到的是高頻率的刺激,它更會將訊息傳遞至位於腦幹網狀組織的「網狀興奮系統」(reticular activation system)。此時,訊息除了上傳至大腦皮質,使個體對周遭環境產生警覺,同時也會經由下行路徑,將訊息傳遞至脊髓的交感前神經節細胞 (sympathetic preganglionic cell),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後,會引發皮膚豎毛肌收縮,因而提高毛孔在皮膚上的高度,造成「雞皮疙瘩」;這個現象與皮膚遇到冷空 氣的自然反應十分類似。當然,有時聽見阿諛奉承之詞也會發生類似的現象。 【本文轉載自2003年9月號】

------------------------------------------------

      所以為什麼聽到某些悅耳的音樂會雞皮疙瘩?google都不知道,看來下次要問行家了,搞不好可以做成葯物,先研究不傷身,在來說療效!!還滿有搞頭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超人不會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